今年三伏从7月20号开始,8月18号结束,一共30天。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美丽介绍,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日相对固定,一般在6月21号或22号,但天干、地支的纪日系统中每年夏至日对应的干支却不同,就导致入伏有早晚,最早出现在7月11号,最晚能推迟到7月21号,前后相差了10天。今年入伏相对较晚,但入伏晚不代表就热得晚,今年6月、7月,没入伏之前,我们就已经感受到高温的威力了。
王美丽介绍,俗话说“热在三伏”,从气象上来说也是成立的。三伏天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这一段,包含了小暑、大暑、立秋等节气。就全国平均气温而言,二十四节气中,大暑气温最高,然后是小暑、立秋,三伏天可以说包含了一年中最热的几个节气。对于公众来说,面对三伏天,要关注当地天气预报预警,及时采取科学的防暑降温措施,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有慢性病的人,尤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减少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症状,需立刻停止户外活动,必要时及时就医。
进入夏季,湖南省疾控中心已经多次提醒,注意避免蚊虫叮咬,避免造成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传播。不少市民发现,今年蚊子好像变少了,没有往年那么爱咬人。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防所主任技师黄谊表示,根据监测结果,今年五月份由于雨水较多,所以蚊子的密度比往年要高。但六月份因为气温过热,蚊子活性不高,但整体指数仍然是上升趋势。市民出现“蚊虫减少”这种感受,是因为在温度比较高的时候,特别是超出蚊虫适合活动的温度条件时,就会出现“蚊虫叮咬减少”的现象。天气太热,蚊子热“懒”了,以至于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也会相应下降。
记者:向广
编审:赵庆丰、李浩、于红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