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邪不压正》中,有一句台词:“就是为了这点醋,我才包的这顿饺子。”这就变成了一部分姜文影迷中乐此不疲的游戏,找一找电影中的醋是什么,饺子是什么。
所谓醋,就是电影中的隐喻和暗线,所谓饺子,就是电影明面的故事。
姜文的新片《你行!你上!》刚刚上映,网络上的讨论就形成了两个针锋相对的阵营。一部分影迷对电影中的各种隐喻和象征津津乐道,而另一边则批评电影的故事叙述破碎,不通顺不清晰,不少情节的展开缺乏足够的交代,太天马行空,尤其是人物没有真正立起来。郎朗的心理成长轨迹显得模糊不清,缺乏主角的丰富的内心世界,除了弹奏的音乐优美,没有多少人格魅力;而父亲郎国任也不是让人讨喜的形象,按照今天时髦的说法,“爹味”十足,表现欲过于强烈。不过,既然他本来就是当爹的,不就应该有个爹的样子吗?
但是这个爹也的确是个奇葩。
这个爹在天台上滑铲儿子的场景重复了三次。
一开场,在大雨积水的天台上,脸上涂着厚厚胭脂的儿子跟父亲吵架,父亲逼儿子弹琴,儿子坚决不弹。父亲口不择言让儿子跳楼,“不敢啊,那就吃毒药!”儿子说我不听你的,于是冲向楼边要跳楼。父亲追过去一个滑铲,儿子飞起来。然后转场到儿子出生,寻找老师学钢琴,后来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才交代清楚:原来童年郎朗脸上的胭脂是刚刚参加完一个演出,之所以坚决不弹琴是因为老师贬低他,说他的手不适合弹琴。滑铲之后,儿子却差点被铲飞掉下去,被父亲拉回到楼顶好像游泳池一般的水里。
险些跳楼,这是郎朗父子的真事,作为传记电影,最后呈现出来的却是一点也不逼真的疯疯癫癫的漫画般的超现实场景。姜文把这个滑铲的镜头又放在电影的结尾,作为开头的呼应,看来他格外喜欢这个镜头中的疯魔的形象和镜头的魔幻风格。这种超现实场景标定了电影的风格,它并不准备讲一个合情合理,营造真实感的故事。
虽然电影的主题是郎朗,但是就像郎朗在首映式上说的:“我和全家都只是饺子皮,饺子馅是姜文给的。”重要的是姜文。他扮演的郎父是一个偏执的虎爸,野心勃勃,勇往直前,遇到任何困难,绝不后退,对着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儿子)高呼:你行!你上!干他!音乐的艺术变成了角斗士一般的好强争胜,比赛和胜利成为他最大的成就和炫耀的资本,这个培养了顶尖钢琴家的父亲似乎是与音乐的气质最不搭配的人。以至于电影安排了一场自嘲的戏,郎父看着自己在电视上接受采访的形象说:“我当时这形象真让人讨厌,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但是电影也从硬币的另一边挖掘出这个男人内在的魅力,他的偏执和执拗转换成理想主义。
这也符合现实的逻辑,如果没有九头牛也拉不回的执着,一个出身沈阳普通家庭的郎国任是无法培养出世界顶尖钢琴家的。任何对这一行稍有了解的人,无论多么不赞成他的教育观念和方法,都不能不钦佩他的勇气,也羡慕他的运气。
对于电影争议最多的是故事。
《你行!你上!》的故事不是很顺溜和完整,这其实是姜文近些年来电影的特点,他不屑于讲一个纯熟顺畅的故事。不过本片相比《邪不压正》和《一步之遥》已经算是清晰很多,观影没有什么困难,虽然有些超现实的场景,但是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也没有过于复杂的结构。很多人物都是工具,如果搞懂了他们的隐喻,就知道为什么他们是这样的形象;即使没有注意到那些隐喻,这个故事本身也不难理解。
电影的画面也有出彩之处。最令人震撼的是郎朗出国之前搬钢琴那一幕。我们都知道钢琴搬家常常要从阳台吊下去,姜文天才地把它变成了一个吊在空中的音乐会。悬在空中的郎朗穿着红色上衣和黄色裤子(观众很容易理解这个象征着什么)演奏《浏阳河》和《黄河》。在头顶倾泻而下的一束光下,郎朗与周围居民楼窗户中探出的脸庞联结为一个奇妙的整体,当大家一起轻轻地,然后又激昂地唱起《黄河大合唱》的时候,画面和音乐对观众的感染力无与伦比。
这个画面的美感不是靠所谓“漂亮”,而是满溢的激情和想象力。电影的摄影是在片中客串诸葛伯乐大师的李屏宾,有此表现理所当然。
上面说的都是饺子,为了什么样的醋才包的这盘饺子呢?片中的隐喻其实是比较明显的,探究一番用不着《红楼梦》索隐派那样的工夫。郎朗象征的是新中国,他的成就也象征着新中国的成功。《让子弹飞》里的张麻子让老六去学西洋音乐,在郎朗身上具身化了。
下面看看这碟子醋是怎么表现的。
一开始,众人黑灯瞎火讨论找谁当郎朗的老师,后来拿着手电筒,亮起来的时候,郎父说给郎朗寻找的第一位老师的名字是沈启蒙,无疑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后来他们在美国的时候,总结练琴的成果,郎国任问郎朗用了多长时间,郎朗说除开睡觉和吃饭,正好是28个小时,这个数字也很明显指的是1921-1949。也可以看出电影中的各种梗的时间顺序并不能完全与故事叙事的时间线一一对应。
郎朗第二位老师名叫欧亚,这个称呼很直白地指向苏联这个贯穿欧亚大陆的国家。但是欧亚老师的徒弟纷纷叛变,然后欧亚老师就和郎朗决裂了。中间还插入了一个总是穿着红衣服的林老师,没钢琴弹,咱们弹风琴(风琴是我童年听到最多的乐器)。后来在考试的时候,评委欧亚老师就晕倒了。郎朗在一路过关斩将的比赛中获得了两个大奖和一个冠军,象征的是两弹一星。
郎父带郎朗离开沈阳到北京求学,他的墨镜两个镜片上一个倒映的是天安门,另一个则是深圳建设中的大厦。这个细节不容易看出来。前文提到的那个滑铲的镜头里,飞起的郎朗周边也是一圈建设的高楼和塔吊。整个电影亢奋热烈的色彩和基调,也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突飞猛进的高亢情绪相契合。
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而郎朗后面的两位老师的形象也就比较复杂了。
葛优扮演的王子曰老师活脱脱照着爱因斯坦打扮,姜文还担心观众看不懂,特地让爱因斯坦吐舌头的肖像在银幕上晃了两次。他代表的是美国和西方的科技力量,他告诉郎朗成功的秘诀是“放松”。郎朗成功之后,这个王子曰想独揽功劳,要把郎朗拐走,让他离开自己的父亲。而郎父则重复说了几句大家都懂的话:“我才是总设计师,你们这些老师都是临时工。谁也不能分裂我们的关系。”
郎朗在电影中跟周围所有人都有过矛盾和争吵,尤其跟父亲,但是跟妈妈永远亲密无间,母子情深。在日本比赛弹奏深情的肖二,闪回的镜头都是母亲的画面。郎朗取得荣誉,父亲拿起摄像机想看看儿子怎样感谢自己,他却只述说了对母亲的谢意。母亲代表的是人民,国家与人民永远是同体一心。
郎朗的另一位诸葛伯乐大师,其象征就更加复杂了。一方面他给了郎朗进步和上升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也限制了郎朗的发展。他跟郎国任说,我就是在美国中国人的天花板,最高也就是这了。郎国任不服,问天花板上面是什么,伯乐说是瓦片。再往上呢?再往上是金字塔的尖尖。郎国任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塔尖?
诸葛伯乐代表的是全盘西化派,他也明确对郎朗说:“跟着父亲只会成为另一个父亲,要离开父亲,跟随大师,才能成为大师。”认为只有彻底融入西方体系才能进步,只有依附才有前途,与郎国任“我才是总设计师”的宣言形成对决。
片中还有一些散落的隐喻,例如:一群西方人表面上开香槟庆祝郎朗签约,但实际上香槟里没有酒精,意思是不给我们真货。隐喻很多,难以一一列举。
这盘饺子与这碟醋的关系,自影片上映以来便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在我看来,这碟醋的味道颇为浓烈,饺子的风味也相当不错,情感饱满且富有感染力。然而,影片并非无懈可击,其人物形象缺乏魅力,部分情节冲突的处理显得较为突兀,且以个人传记作为政治隐喻的手法,相较于《让子弹飞》这类电影,显得不够自然贴切。总体而言,《你行!你上!》在票房和口碑上或许难以企及《让子弹飞》的高度,但与《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相比,却更有可能赢得观众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