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涛介绍公司产品。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剪辑 记者 康晓欢 袁超
脱下军装,换上工装,身份虽变,但军人的本色和担当不变。在创业的战场上,退役军人刘国涛凭借着军营赋予他的坚韧和果敢,一路披荆斩棘,在新能源产业的蓝海中书写了一段创业传奇,这位拥有20年军旅生涯的老兵带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
军营淬炼铸就钢铁意志
今年55岁的刘国涛出生在莱西,有着20年的军旅生涯。服役期间,他曾参与各类演习,凭借出色表现多次立功受奖,部队生活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刘国涛坦言20年军旅生涯教会了他闯荡商海的“制胜法宝”,“在部队里,我们常说‘军令如山’,只要任务下达,无论有多难,都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完成。”刘国涛表示,正是这种“不找借口、只找方法”的信念,让他在后来的创业路上一次次突破难关。
用6个字形容刘国涛的创业之路,那便是——敢想、敢干、敢拼。2006年,刘国涛从部队退役后自主择业,曾在部队负责交通相关工作的他对汽车深有研究,认为汽车服务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一向勇于挑战自我的他鼓起勇气向汽车领域进发。“我做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自己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在部队负责军事交通工作时,我每天都和汽车打交道,对汽车的构造、维修、保养了如指掌。当时国内私家车数量正以井喷式速度增长,我觉得汽车服务行业一定有大机会。”
从汽车服务“转换”新能源赛道
脱下军装的那一刻,刘国涛心里既有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他带着在部队攒下的积蓄和一身过硬的技术,在青岛市区开起了一家汽车保养维修店。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没有客户资源,他就带着传单在周边小区挨家挨户发放;缺乏管理经验,他就买来相关书籍连夜研读;遇到技术难题,他就打电话向部队的老战友请教。
凭着“军人从不打退堂鼓”的一股子韧劲,刘国涛的维修店在摸爬滚打中渐渐有了起色。他始终秉持“诚信为本、技术为王”的经营信条,对待进店的每一辆车,都像当年保养部队装备那般一丝不苟,检查时连一颗螺丝的松紧都不放过,维修后总要围着车身多转两圈确认无误,就连给车主讲解故障原因,也耐心地如同在部队给新兵传授技能。过硬的技术加上这份近乎执拗的认真,让小店的口碑像滚雪球般越做越大。起初只是周边小区的车主慕名而来,后来连几十公里外的司机都特意绕路来修车,生意红火得连过年都排着长队。
2010年,刘国涛敏锐地发现,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传统的单店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他大胆提出了“连锁化经营”的思路,开始在青岛各区布局分店。为了保证服务质量的统一,他制定了严格的服务标准和技术规范,甚至把部队的“军事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门店运营中。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让他的汽车服务连锁品牌迅速打响名气,到2015年,已经拥有了将近200家门店,连续多年位居全国连锁百强,成为山东汽车服务行业的佼佼者。
然而,刘国涛并没有满足于此。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他深知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2016年,在一次行业峰会上,他第一次接触到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当看到新能源汽车零排放、低噪音的优势,以及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大力扶持政策时,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当时我就想,汽车服务是在‘修旧’,而新能源是在‘创新’,这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用军人的韧劲突破技术壁垒
经过两年的调研和筹备,2018年,刘国涛正式成立青岛优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主营业务转向智能储能充电桩、智能充电机器人等新能源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有人说他“放着稳定的生意不做,偏要去搞看不懂的高科技”,但刘国涛却异常坚定:“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既然认准了方向,就要勇敢去闯。”
创业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新能源这个技术密集型领域,刘国涛遇到的困难远超预期。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成为横在他面前的两座大山。“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账上的资金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刘国涛回忆,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白天跑市场、找投资,晚上和技术团队一起加班加点搞研发。
人才问题同样棘手。由于公司当时规模小、名气不大,很难吸引到高端技术人才。为了攻克智能充电机器人的BMS难题,刘国涛带着团队跑到上海、深圳等地的科研院所“取经”,有时为了等一位专家,他们能在实验室门口守到半夜。有位电池领域的老专家被他们的执着所打动,免费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还推荐了几名学生加入团队。
技术研发的过程更是充满了挫折。智能充电机器人需要实现精准定位、自动对接、安全充电等多项功能,其中电池管理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是核心难题。为了找到最佳的适配方案,刘国涛带领团队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有一次,他们连续奋战了48小时,终于得出了一组理想的数据,但就在准备记录时,实验室突然停电,所有数据瞬间丢失。看着大家沮丧的神情,刘国涛强忍着内心的失落,拍着桌子说:“军人打仗,哪有不打败仗的?输了再打,直到赢为止!”
就这样,在200多个日夜的反复试验中,他们终于攻克了智能充电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当第一台充电机器人成功下线时,整个车间沸腾了,不少员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刘国涛记得,那天晚上,刘国涛和团队成员在车间里吃了一顿简单的泡面,却觉得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刘国涛表示。
破解传统充电桩“痛点”
智能充电机器人的成功研发,解决了传统充电桩“固定安装、覆盖范围有限”的“痛点”。用户只需通过手机小程序预约,机器人就能自动来到车辆旁,完成充电后再自行返回充电站,不仅操作方便,还能通过储能和智能调度降低充电成本,真正实现了“让充电像加油一样简单”。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先后与多个小区、商场达成合作。
“我们的产品能解决老百姓的痛点,这是最让我自豪的事。”刘国涛说,有一次他在小区调研时,一位大爷拉着他的手说:“以前给电动车充电,要么得拉根电线从楼上吊下来,要么得跑老远找充电桩,现在有了这个‘机器人’,在家门口就能充,真是太方便了!”听到这些话,他更加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创新的服务模式,优电新能源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公司年产能已突破2000台套,先后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山东高速等大型企业达成合作,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充电服务网络。
刘国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目标是打入国际市场,让中国的新能源技术走向世界。”如今,55岁的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息习惯,每天早上八点准时到公司,晚上常常工作到深夜。从军营到商海,从汽车服务到新能源,刘国涛用20年的军旅生涯磨砺意志,用19年的创业历程诠释担当。他常说:“一日戎装在身,一生军人情怀。”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一位退役军人对初心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在新能源产业的浪潮中,刘国涛和他的优电新能源正以军人的果敢与坚韧,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奋勇前行,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也为更多退役军人树立创业榜样。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康晓欢 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