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对2025年第三批省级优秀非遗工坊拟认定名单进行公示。绵阳市游仙区西蜀传统刺绣工艺非遗工坊、安州区花庙土陶非遗工坊和平武县套枣非遗工坊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新发展模式脱颖而出。
绣针织就锦绣天地
西蜀传统刺绣非遗工坊创办于2007年,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小静曾被评为“四川省民间艺术(蜀绣)优秀传承人”,并被游仙区委区政府授予“游仙工匠”称号。工坊现已培训5名蜀绣传承人并开设了蜀绣技艺培训班,积极吸纳留守妇女、残疾人群,为他们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
为打响工坊知名度,西蜀传统刺绣非遗工坊积极参与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并在多地举办蜀绣作品展览,激发了公众对蜀绣这一非遗项目的关注和热爱,为蜀绣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窑火淬炼千年陶韵
安州区花庙土陶非遗工坊创办于1988年,由该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绵邓忠华牵头,传帮带50余名土陶技艺传承人。工坊坚持“传承人+工厂+学校”模式,注重陶艺烧制工艺创新和宣传推广活动。
2019年,花庙陶业投资500万元改良烧制工序,成功将年产量提升到100万件,带动新增就业岗位20余人。2020年至2023年期间,争取资金170万元修建打造花庙陶业展示厅并陶艺体验馆一处。深入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在罗浮山温泉小镇设立陶艺体验馆一处,充分带动陶艺制作、烧制等非遗体验经济。
古法酿就甜蜜事业
平武县套枣非遗工坊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力菊牵头,建有平武套枣非遗工坊1处,套枣技能大师工作室1处,平武套枣制作工艺传习所1处,先后教学人数6000余人,培养套枣制作高级技师25人,带动万余名妇女、农民工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增收2万余元。
工坊坚持“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开设套枣制作体验项目,累计接待游客百万余人次。工坊被授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平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平武县扶贫车间”“四川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等荣誉。
绵阳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所工坊近三年累计创造非遗经济价值2.3亿元,带动就业1.2万人,形成“生产性保护、创新性发展”的绵阳模式。未来将依托“非遗数字地图”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非遗体验网络,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涪江观察记者 唐云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