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相会河南# #新密头条##新密#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1. 浮戏山里的老祖宗:伏羲女娲
在新密尖山乡那片大山里,有个地方叫天爷洞。老辈子都讲,古时候发过大洪水,淹得啥都没了。伏羲和女娲这兄妹俩,亏得躲进了山洞(就是现在天爷洞那地儿)才捡回条命。后来世上就剩他俩了,这可咋办?
为了让人烟不断,他们想了个法子:一人拿扇磨盘,从两边山顶往下滚。嘿,两扇磨盘滚到山沟里,严丝合缝地合一块儿了!这就是老天爷点头了,让他们成亲。打那儿起,人又慢慢繁衍起来了。现在天爷洞还供着他俩,附近补子庙也跟这故事连着,每年二月十八,山里的乡亲们还热热闹闹赶庙会,敬着这开创人伦的老祖宗呢。
2. 黄帝练兵云岩宫
在新密刘寨镇,有个叫黄帝宫(也叫云岩宫)的地方。老话说,咱的始祖黄帝就在这儿操练过兵马。
他那得力帮手风后,更是厉害,在云岩宫这片儿琢磨出了排兵布阵的“八阵图”。老辈人讲得有鼻子有眼,说那地方现在还留着当年排兵布阵的石头根基呢。这可不是瞎传,连古书《全唐文》里都记着这档子事儿。站在那儿,好像还能听见几千年前的战鼓声。
3. 郑庄公的孝心与烧饼
在曲梁镇溱水西岸的寺河村,老早以前有座报恩寺。故事得从春秋时候说起。郑庄公出生那会儿是难产,差点要了他妈武姜的命,所以他妈给他起名叫“寤生”(就是倒着生出来的意思),心里不待见他,还把他扔了。一个穷苦老婆婆捡到他,可自己都吃不饱,哪养得活娃?
说也奇了,有个白胡子老头,天天半夜来买烧饼给老婆婆,让她喂孩子。后来卖烧饼的发现老头给的钱天亮就变纸灰,跟着一瞧,才知是土地爷显灵!郑庄公的亲爹郑武公知道后,把孩子接了回去。
等郑庄公当了国君,心里念着养母的恩,就在这地方修了报恩寺,祭奠生母时也特意来此。打那以后,溱水河两岸有了个习俗:婚丧嫁娶、走亲访友、上坟祭祖,桌上都少不了烧饼。这寺河村的“寺”字,据说就是打报恩寺来的。现在村边还有个“望母台”遗址,默默讲着这段孝心的故事。
4. 刘秀逃难鹿路坡
新密西北边,米村镇有个地方现在叫月寨村,过去叫“鹿路坡”。为啥叫这名儿?跟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关。那会儿王莽撵他撵得紧,刘秀逃命跑到这山坡前,一条大河沟拦住了去路,眼瞅着追兵就到。急得没法儿的时候,不知打哪窜出来一头神鹿,驮起刘秀,“噌”地一下就跃过了深涧!刘秀这才捡了条命。
后来人都说,山坡的石头上还留着鹿的蹄印呢。这“鹿路坡”的名字就这么传下来了。在超化镇黄固寺村,还有棵老香椿树,传说刘秀逃难饿极了,揪了把椿叶吃,连声夸“真香!”打那以后,臭椿变香椿,那棵树还被封了“王”,成了稀奇物。
5. 药王爷孙思邈显圣李堂村
来集镇的李堂村,有座药王庙,供的是唐朝神医孙思邈。故事讲他当初推着车,带着媳妇从陕西一路行医过来,走到李堂村遇上下雨,满地烂泥巴。他媳妇一脚踩下去,叹口气说:“哎呀,这泥裹脚,得有八斤半重了!”说者无心,孙思邈却猛地想起之前有高人说过,等他媳妇脚重八斤半时,他的医运就转了。正巧这时,碰上出殡的队伍抬着棺材经过,棺材缝里还往下滴着鲜红的血点子。
孙思邈一看,赶紧拦住,说里面人没死!主家半信半疑开了棺,孙思邈拿出银针,照着那妇人肚子一针下去,妇人醒了,还生了个大胖小子!一下子救了两条命!“药王爷显圣”的名声就传开了。李堂村的乡亲们给他立了庙,年年农历九月十五到二十二办庙会,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大集,这“药庙村”的别名也就叫响了。
6. 洪山真人净肠明志
大隗镇洪山庙村,供奉着一位叫顾洪山的真人,是北宋时的太医,后来隐居在此。这人心善,连蛇下的蛋都不忍心踩坏。有个妇人想试试他,故意把蛇蛋炒了给他吃。
真人知道后,觉得破了戒,又没法证明清白,就跑到村东头的小河边,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剖开自己的肚子,把肠子掏出来在河水里洗!当时旁边有个孕妇吓得叫出声:“这哪有不疼死的啊!”真人一听这话,好像明白了什么,抱着洗干净的肠子走回山洞,就坐着去世了(道家叫“羽化”)。
老百姓感念他的刚烈清白,就把那条小河叫做“净肠河”,给他建了洪山庙。每年清明,四方百姓都来赶庙会,慢慢演变成了中原地区有名的药材大会,一直热闹到今天。洪山庙现在还是省里重点保护的文物呢。
这些故事,串起了新密的山水人情
这些在老密县(今新密)口口相传的故事,听着神奇,其实都扎根在实实在在的地方:天爷洞、云岩宫、寺河村、鹿路坡、李堂村、洪山庙、净肠河…… 它们讲的是祖先创业的艰辛(伏羲女娲),是帝王将相的传奇(黄帝、郑庄公、刘秀),更是对仁心仁术的敬仰(孙思邈、洪山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