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峡谷众多,大多发育于喀斯特地层,岩体脆弱性与景观稀缺性并存。如何才能实现峡谷开发利用与原生保护的平衡?如何才能找到让峡谷永续发展的真正平衡点,让岩石的脉搏、生命的律动、文化的呼吸与经济的逻辑同频共振,谱写出贵州峡谷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和谐篇章。
本期特邀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商学院的四位同学参与讨论——
峡谷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让生态与经济实现双赢
文/林萌(贵州商学院艺术管理专业)
激活峡谷的经济价值,应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规划,分区管控与智慧治理
峡谷资源的开发需以精准的生态评估为基础,通过“分区保护、分步开发”策略,划定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和适度开发区,形成“保护-缓冲-利用”的梯度开发模式。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游客流量与生态指标,动态调整开发强度,将人类活动对生态的扰动降至最低。
技术创新,低碳转型与生态修复
技术创新是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键。在开发中大力推行绿色能源与低碳设施,减少碳排放量。以生态修复工程作为资源变现提供基础,通过种植经济林等形式修复植被带动经济。持续推进生态修复试点,通过污染治理与地下水净化,将受损峡谷转化为科研与旅游双用途资源。
产业融合,生态旅游与社区共治
生态旅游是贵州峡谷资源变现的核心路径。以“自然+文化”为卖点,开发峡谷漂流、溶洞探险与民族手工艺体验,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推动生态补偿与特许经营制度,引导企业投资研学、康养等产业,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峡谷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非零和博弈,而是通过科学、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创新,把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动能,才能谱写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乐章。
用技术保障贵州峡谷的开发与保护
文/龙艺丹 (贵州大学林学院硕士)
贵州峡谷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闻名,壮丽的峰丛、溶洞与地下河构成了一幅自然奇观。然而,这片地质“博物馆”岩溶塌陷、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频发。如何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技术创新正成为破解这一“岩壁悖论”的关键钥匙。
技术监测:为开发装上“安全阀”
喀斯特地貌的脆弱性要求开发必须精准可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高精度微波雷达技术的结合,为贵州峡谷提供了全天候“守护者”。通过实时监测地表位移、地下水位和岩层变化,系统能在滑坡、塌陷发生前发出预警,既保障了基础设施安全,又避免了对山体的大规模人工干预,为开发划定了生态红线。
生态修复:让自然重获“生命力”
生态治理能有效弥合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创伤。针对石漠化区域,立体化治理模式卓有成效:山顶封育恢复植被,山腰种植经济林果,山脚发展节水农业。贵州“顶坛模式”通过花椒种植固土保水,既遏制石漠化,又带动农民增收。此外,微生物修复、植生袋护坡等技术,可在不破坏岩壁结构的前提下加速生态复原,让“伤疤”重新披绿。
贵州峡谷的“岩壁悖论”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技术让开发更智能,让保护更精准,随着卫星遥感、AI预测等技术的深化应用,这片喀斯特秘境有望书写开发与保护并行的新范式,为全球脆弱地貌治理提供“中国样本”。
守护绿水青山 激活峡谷经济
文/黄雅婧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与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贵州拥有世界罕见的峡谷奇观,是大自然馈赠的“绿色家底”,也是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势和底气。如何在保护峡谷资源的同时激活峡谷经济,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生态优先,资源守护与开发并举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峡谷旅游资源开发需秉持规划先行、严守底线、绿色发展等原则,将峡谷旅游规划与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等衔接,避免与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冲突,严格按照峡谷的生态敏感程度进行旅游业态和设施的布局。
模式创新,业态革新与探索协同
脱离对实地场景依赖的局限思维,积极对接“元宇宙”等高新技术,用科技打造游客在峡谷中的沉浸式体验,减少对峡谷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干扰。融合科技的旅游产品可获得与传统产品相比较而言更高的溢价,进而增加资源变现。积极开发有深度的优质峡谷研学课程,不断丰富峡谷资源的业态模式。
社区参与,村民共治与互惠共赢
通过建立村民与峡谷的利益互惠共赢关系,让村民通过培训学习承担起监护珍稀植物、巡视峡谷等需要人工负责的精细工作,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对峡谷实施更全面的监测与保护。将当地文化转化为文创产品或体验经济,给游客提供更为独特与沉浸的文化体验,也为当地村民拓宽收入渠道。
随着科技与绿色经济的引入,峡谷资源从景观价值到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峡谷资源与经济价值等,都将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北盘江大峡谷为例:探索峡谷开发与利用路径
盘江大峡谷的云腾雾绕、峰林怒拔和喀斯特风貌构成了一道道延续的乡土景观,作为贵州“峡谷经济”的实践地,既肩负生态保护使命,又通过“桥旅融合+文化体验”成为社区参与式开发的现实注脚,呼应了贵州“文化-生态”共生模式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活态传承:文化根脉的赓续守护
活态传承是让峡谷开发利用与原生保护发挥最大公约数的“活性酶”。文化传承不只于博物馆的静态策展,以活态传承为核心开展的文化仪式活动在根脉保存与传承上更具弹性与深度,当地社区正用“文化-生态”共生的智慧书写答卷。
共生密码:社区参与的生态模式
社区参与峡谷开发利用与原生保护是平衡生态模式的“恒温箱”。北盘江大峡谷围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进行的科学开发需社区参与共建共管、保护与利用,积极探索“文化-生态”共生地社区共建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径。
传播赋能:峡谷故事的多元叙事
当传播赋能社区多主体掌握叙事权,峡谷生态保护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具象化的生活图景。如北盘江大峡谷的“守护与共生”实践早已超越“开发与保护孰先”等非此即彼的二元叙事模式,为贵州峡谷开发利用与原生保护贡献平衡公式:即让文化成为生态保护的“活性酶”,让社区变成可持续发展的“恒温箱”。
来源《贵州文旅》
编辑 徐婕妤
二审 张芬
三审 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