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曝光个别地方部分永久基本农田竟沦为垃圾场,不仅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还混杂着工业固废。在地方政府承诺整改之后,下级单位却只是“走过场”,盖层土就算完事,只为躲避卫星监测,毫无实质性治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永久基本农田更是粮食安全的命脉。为守护18亿亩耕地红线,近年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以最严格的规定保护耕地,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为实现目标,无数人为此付出努力。如今,农田堆起的却是“垃圾山”,怎能不让人气愤?
把永久基本农田当垃圾场倾倒建筑垃圾已然违法,当地“表面整改”、试图用土层覆盖掩盖事实的行为,更是错上加错。这种形式主义做法,令人深恶痛绝。工作一层层布置下去,责任却一层层稀释,最终眼看着红线被践踏而不作为。如果没有媒体报道,这块“遮羞布”或许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被揭开了。
这次该动真格了。涉事地方已表示,全面启动专项整治,开始清运现场垃圾,同时将对涉事运输企业立案查处。不管怎么说,先为“行动迅速”点个赞。再多提个建议,在基本农田上面倾倒垃圾,动静比较大,不是偷偷摸摸的行为,为何职能部门竟能长期监管失守?这么长时间就没人举报?不妨借着专项整治的机会,打破砂锅问到底,给公众一个交代。
进一步说,提升土地执法监管效能,离不开科技赋能。近年来,不少地方在土地执法中引入无人机巡航技术,通过AI智能识别,利用无人机高清相机拍照回传数据,再借助专业软件对不同时期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精准圈出违规占用土地的范围,生成详细报告并直接推送至相关部门。从全链条、各环节加强监管,才能更好守护好我们的“饭碗田”。
没有人希望“举一反三”只停留在口头上。这次专项整治,是否能找到“垃圾山”顽疾的病因?亿万双眼睛可都盯着呢,这次休想再蒙混过关!(中国经济网 年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