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费用 贷款 银行 公司 万元 企业 车辆 自己的 工作

温陵志丨闽南掌故:惠安名士张巽与锦溪碑的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0:35:00    

张巽(xùn),惠安县锦田(今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后边)人,字子文,一字深道,是与包拯同榜的北宋进士张惟德的六世孙张寓之次子。张巽约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左右,卒于宋宁宗年间(1195—1224)。

张巽曾到长沙城南书院拜南宋一流的理学大师、教育家张栻为师。回乡后,张巽筑草堂于锦溪之上,用心钻研师门所学。张栻病逝后,张巽又到武夷山,师从朱熹,深得两位旷世大师的真传。后张巽与刘叔光经常在惠南龙津陂鉴湖别墅讲授朱子理学,与朱熹保持诗书往来。因张巽时筑草堂于锦溪之上叫锦溪草堂,并著有《锦溪草堂集》。时人因此尊称他“锦溪先生”。

张巽与张栻、朱熹两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的一段交情,是惠安历史上的佳话,丰富了惠安文化积淀。

位于武夷山的武夷精舍就是当年张巽向朱熹求教的地方

受教于两位宋代理学大师

绍兴十八年(1148)前后,南宋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兼福建安抚大使张浚因反对秦桧议和,被罢贬居湖南连州。张寓的父亲张逑派遣张寓到连州慰问张浚。两家成为至交。

张浚之子张栻(号南轩),是南宋一流的理学大师、教育家。他与胡宏共同创立了湖湘学派,后任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山长近10年。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张寓遣其次子张巽到长沙城南书院拜张栻为师,并随张栻四处讲学。几年后,张巽深得南轩先生为学之根本,乃拜别恩师,返回惠安锦田,张栻作诗《送张深道》两首相赠(此二诗载于张栻《南轩集》卷一),其一有诗句曰:“圣学非空言,要领固在此。吾子端发源,所进渺涯涘。我虽念不敏,讵敢忘所止。后会尚有时,深功同举似。”诗中谆谆教导张巽要加强自身修养,身体力行,务求上进,寄托了对门生的深切期望。张巽临别依依不舍,乃作《和南轩先生赠别原韵》相和。

回乡后,张巽筑草堂于锦溪之上,继续用心钻研师门所学,闭门谢客,寡交于人,不思游玩,以至于认识他的人很少,更不知道他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子。

为张巽所立“理学”牌匾

当时,朱熹之学已盛行于泉州。惠安的刘镜刘叔光就是朱熹的高足弟子之一。张巽时常到刘叔光的书斋鉴湖别墅与他探讨理学。其实早在1167年农历八月,即张巽拜张栻为师的前七年,朱熹就带着两个徒弟从福建崇安出发到长沙岳麓书院拜访张栻,进行学术交流,并时常渡过湘江到对岸的城南书院举办讲座。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著名的朱、张会讲。两个一代文豪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结为莫逆之交。

淳熙八年(1181),张栻病逝于武夷山冲佑观,年仅48岁。张巽闻讯,悲伤不已,作诗《挽南轩先生三律》悼念。诗中高度评价了张栻的卓越才学,表达了对一代巨匠的深切怀念之情。

不知过了多久,张巽终于从“江汉秋阳想像中”的悲情中解脱出来,并找到了另一位理学良师——朱熹。

淳熙十四年(1187)秋,张巽决定亲自到武夷山,师从晦翁。朱熹乃以当年朱张会讲中和之旨告之,说这就是他与南轩早年参详探讨得来的功夫。临别,张巽又一次请教。朱熹说:“南轩撰岳麓记,我撰石鼓记,合而观之,知所用力矣!”意即要张巽学习时应互相参考张栻的《岳麓书院记》及朱熹于淳熙十四年(1187)所作的《衡州石鼓书院记》,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张巽茅塞顿开,说“我本来就认为先生的学问不止刘叔光所讲的那么多”,并作《武夷临别朱晦翁先生》:“千灯圣道谁能几,苦卓先贤问一遗。巨麓清扬知广大,石钟自况示精微。山中夜冷雪客立,洞口秋深雁望飞。此际殷勤分手去,明春策杖叩仙扉。”

张巽回家后力践“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几于将发之际,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的师训,更潜心于体察涵养,久益明净。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学问渊博,深得两位旷世大师的真传,乃劝他著书立说。他谦虚地说:“尊所闻则高明,行所知则光大,吾于所闻所知未能加意,安敢妄?”

此后,张巽与刘叔光经常在惠南龙津陂鉴湖别墅讲授朱子理学,与朱熹保持诗书往来。因张巽时筑草堂于锦溪之上叫“锦溪草堂”,并著有《锦溪草堂集》。时人因此尊称他“锦溪先生”。

从诗词创作再认识张巽

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张巽在诗歌创作上有一定造诣。但是对他的署名问题却有一定的分歧和争议。这个争议是因为同时代有人同姓同名。如《宋诗纪事》卷五十载有张子文撰写的《墨梅二绝》:

“笔端唤醒玉梅魂,满袖春风不见痕。未许卷帘新月上,却教烟雨恼黄昏。”此首另见载于《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八十三:“忆昨江湖倒载归,暗香夹路雨霏微。谁人貌得春风景,远看如烟近却非。”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张子文并非张巽,而是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张俊之子,高宗绍兴间曾出知漳州。

但是张巽的《游洞霄宫》三首,网络上就大都认为系惠安张巽所作。且看其一诗云:“曜相偏羸足力强,不辞複岭与重岗。未穷仙隐千年迹,先炷宸游一瓣香。诗得好题难驻笔,酒逢佳趣便飞觞。梦回仿佛前身事,却认金庭是故乡。”

对这三首作品,古诗词鉴赏网的作者简介就认定作者张巽是惠安人。古诗网、古诗大全也是持同样观点。虽然张巽这几首诗都未见载于《宋诗纪事》,但是,历史应该对他来个再认识再评价。

《宋词》中有三首作品被视为张巽所作。《温陵》杂志之《小山丛话》1992年2月20日(月刊)曾刊登《张巽的祝寿词》,文称:“《全宋词》辑张巽存词三首,皆是为人祝寿之词。”其中《壶中天·寿陈碧山》词云:“骑鲸直上,问姮娥何日,天生英杰。笑下琼楼,还报道,甫近迎长佳节。万里无云,一天如水,拥出新团月。正当此夜,文星飞下天阙。蟾苑元有高枝,至今犹待,自是无心折。只爱林泉供笑傲,吟出阳春白雪。冠玉精神,希夷仙种,秘受长生诀。蓬壶不老,待看兰玉英发。”

文章认为“此词写得豪情满怀,大有苏辛气概”。《全宋词》未注明锦溪即是张巽,一作锦溪先生。下文作者未署名,不明其如何认定锦溪即是张巽。因张巽称锦溪先生,其推断亦有道理,故采纳之。

除此之外,锦溪先生的贺寿诗还有一首,应也是为陈碧山祝寿而作。锦溪先生的传世词作还有一首《木兰花(和人女试蓂)》。

查《全宋词》(第五册)注:“宋有两锦溪,一为张巽,一为洪扬祖,未知孰是”。洪扬祖,字季扬,号锦溪,严州淳安(今属浙江)人,绍定五年进士(1232),历太学博士,官至秘书省正字。按理,以洪扬祖的身份,乾隆《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七有传,且记载有文集藏于家,其作品署名完全不必用其号来隐晦代替。而张巽则不同。只可惜张巽所著《锦溪草堂集》今已失传,难于找到直接证据,惜哉!

锦溪碑刻的真正主人

过去,因为受惠安文物志等因素诱导,惠安人一直将锦溪碑视为朱熹写给黄氏族人黄岩孙的。“锦溪”两个大字刻于石碑之上,高丈余,今已断为两截,尚立于张坂后边村。据嘉庆《惠安县志》记载,有关“锦溪”的共有四处:

一是卷六《山川志》:“锦田山在美女峰,东有田万顷。五代刺史张清溪居此,衣锦还乡,人号其山为锦田,溪为锦溪。宋朱子高弟张巽读书其处。溪原有石碑高丈余,刻朱子书‘锦溪’二大字。巽,清溪裔也,人称锦溪先生。黄纳裕亦家在此,后多擢第。前坡夜现光彩,因建葆光堂,取庄子语名之。”

二是卷二十五《儒林向学志》:“晦翁以所尝与南轩论中和之旨告之曰:‘此某与南轩晚年画一工夫也。’作草堂在锦溪之上,学者称为锦溪先生。”

三是卷三十四《古迹》:“锦溪草堂在邑东南镇安铺,张巽子文读书室也。宋时理学,惟公与刘叔光同得紫阳之传。公始尝往长沙谒南轩,归复执贽朱子之门草堂中,静心本验乃□(注:缺字),晚年画工夫,镌锦溪二字于碑。今草堂无考,溪原石碑岿然。”

锦溪碑刻

四是续志卷十一《金石志》:“锦溪两大字,宋朱熹立碑在县东南镇安铺。”

统观以上四条,并无一条与黄岩孙有关。而第三条则更加明确是张巽所镌。今张坂后边黄氏后人以为“锦溪”是朱熹为张坂后边进士黄岩孙所题,实误。因为朱熹生于1130年,去世于1200年,而据《锦田大宗族谱》记载,黄岩孙出生于宋宁宗嘉定庚寅(1218),朱熹又怎么可能起死回生为黄岩孙题字呢?

据史料记载,黄岩孙是宋宝祐四年丙辰(1256)文天祥榜进士,虽然也是理学学者,且曾校刊《性理辑解》一书,却是朱熹的曾孙朱浚为他作序言,并非朱熹为他作序言。惠安县志办20世纪末所出版的《惠安历史人物传》及惠安县博物馆先前出版的《惠安县文物志》所记黄岩孙是朱熹高足均有误。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朱熹书院门人考》考证朱熹学生有数百人,有张巽的名字,并无黄岩孙之名。

据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惠安地名志》记载,张坂之名即因唐末张崇纪率家人开发而名。后因张氏族人分别迁居净峰之香山下一带和獭窟等地,造成张坂黄氏后人的误传。明臣张岳在其著作《小山类稿》中的这段记载,或许可以解释当年张家离开锦田后边的原因:“(寓)子巽,字子文,一字深道,从敬夫游,得其微旨二诗以归,杜门玩养不复出。巽兄震,字子苍,亦不仕,以礼法持家,故时称诗书礼义归张子苍氏。子苍有别墅在延寿里香山西,或谓地里殊胜,欲徙居,未果。至子九朝奉公乃居焉,亦名张坑,即今祖庐也。朝奉生十四公。十四公生三十一公。时宋事已去,行宫航海上。锦田故居悉烬于兵。宗族各散去避祸。”

原来张氏离开锦田迁居延寿张坑是因宋末改朝换代之故,因此可以推断时间最迟当在1275年前。

张岳在《家世遗事》中记载:“祖屋,宋宁宗时锦溪始迁作也。至百户公,乃辟其西为寅宾堂,徙居之,而以祖屋让其兄。”

宋宁宗在位为1195—1224年。这便是锦田张坑始迁延寿张坑的时间段。这座祖屋,可能就是张震始建的位于香山之西的那座别墅。

清末民国初创办并首任惠安图书馆馆长的涂寨后苏人杜唐有诗题《锦溪草堂》:“锦溪书室几残更,且共名儒不朽名。秋雨龙津寻旧友,春风鹿洞拜先生。南轩谒后渊源接,北楚归来道学精。到此虽无草堂在,石碑字迹尚分明。”

张巽与张栻、朱熹两大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的一段交情,是惠安历史上的佳话,丰富了惠安的文史积淀,也影响了张岳的人生。因为张巽有一定的名气,因此晋江县志曾经将他的锦溪草堂纳入其中,却在晋江找不到地址,殊不知却是张冠李戴,将惠安的古迹移植到晋江所致。

据道光《晋江县志》卷之十二《古迹志》记载:“又县志有锦溪草堂,处士张巽藏修处。查张巽是惠安人,草堂不言何处,不定是在晋江也。”

或为獭窟曲江张氏始迁之祖

张巽后迁居张坂獭窟西垵里,或为獭窟曲江张氏之开基祖,著有《锦溪草堂集》传于世。如今的獭窟曲江张氏后裔分为四房。在现存的两本曲江张氏族谱中,对张巽迁獭窟均有明确的记载。

在今净峰南尾村发现的民国时期私塾先生张来成家藏的曲江张氏族谱记载是这样的:“巽,字子文,一字深道,南轩门人,锦溪先生,迁獭窟西垵里。”在今獭窟张嘉兴(已故)家发现的记载至清乾隆时期的张氏族谱是这样的:“巽,字子文,一字深道,南轩门人,锦溪先生,迁獭窟西垵里。见人物传。”因此,可以断定,如今獭窟的曲江张,应该都是张巽的后代。

乾隆时期的曲江张氏族谱的残片

但是,獭窟本地几本残存的曲江张氏族谱并没有关于张巽的记载。奇怪的是,惠安张氏还有一支锦溪派说不清来历。惠安锦溪张氏比较明确的是今洛阳镇顶街曲江张氏以锦溪为堂号,有传说是张岳的后裔,大约在明末迁居。至于为什么把曲江堂号改为锦溪,如今其族中人自己也说不清楚。锦溪祖墓在今紫山蓝田墓殊、加冬(或砻)坑,墓碑只写着“明锦溪张氏祖坟”,未署姓名。但锦溪张氏至今仍在每年农历十月初四(张岳生日)祭祀张岳。笔者疑为獭窟张巽的后裔,因世人称张巽为“锦溪先生”,故其子孙以锦溪为堂号。

东岭东埭张氏祠堂厅堂楹联亦以锦溪冠头,已传十八世,与延寿张坑族谱对不上号,未知是否同属锦溪一族。其可疑之处还有,明末一世祖开泰公“次男邦珍子孙,徙居獭窟西垵里”。所以,张巽到底是不是锦溪张的祖先,笔者也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只能算是一种推测。

张巽传记,分别见载于嘉靖《惠安县志》卷十三,清嘉庆《惠安县志》卷二十五《儒林向学·宋》,万历《泉州府志》卷十八《人物志》,乾隆《泉州府志》卷四十一《列传三》,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十五《人物三》,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宋人物儒林》,民国时期《福建通志》总卷四十《福建儒行传·宋二》,《闽书》卷之一百二十七《英旧志(一)韦布》;明嘉靖朱衡著《道南源委》卷四,清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七十一《岳麓诸儒学案之张锦溪先生巽》,清雍正李清馥著《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十八。

因张巽与刘叔光被公认为朱熹的高徒,卒后张巽还入祠惠安朱子祠。祠原在惠安县衙明伦堂后,已毁。至今净峰张岳家庙里仍悬挂着为张栻和张巽所立的两块“理学”牌匾。(张国琳 文/图)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