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吹口哨趣解:解愁


口哨最初应用于狩猎中

古代时期,人们还以口哨作为集合的信号,《新唐书·室韦传》说:“每弋猎,即相啸聚”。一直到近代,还有一种捕鹿的方法,称为“哨鹿”。所谓哨鹿,就是模仿鹿的声音用口哨引来鹿。“围场”是“哨鹿”的地方,后来干脆将“围场”叫作“哨鹿”,而满族人称为“木兰”。《清文献通考·王礼考》中说:“每岁白露后,鹿始出声而鸣,效其声呼之可至,谓之‘哨鹿’。”这儿的“呼”指用口哨或哨子诱鹿。


古人还常以口哨解愁

在先秦,女子常常“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诗经·小雅》)。魏晋时的阮籍,竹林七贤之一。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他无法施展抱负,常用吹口哨发泄不满。《世说新语·栖逸》称他能“啸闻数百步”,可谓吹口哨的好手。在一向威严的司马昭面前,阮籍满不在乎,“箕踞啸歌,酣放自若。”(《世说新语·简傲》)吹口哨成为当时的一种习俗。《晋中兴书》称殷融“饮酒善舞,终日啸咏”。连鼎鼎大名的陶潜也常“啸傲东轩下”,饮酒作歌。


口哨还有宗教迷信的色彩

战国时,巫风盛行,“招魂”是当时的一种迷信活动。屈原以此为题来哀悼怀王,他写道“招具该备,永啸呼些”,意思是:招魂用的器具已经准备齐全了,巫师尖声地吹着口哨招引怀王的魂灵。有趣的是,据《西湖繁胜录》记载,南宋临安瓦市里有位讲说佛教故事的僧人,被称作“长啸和尚”,大概是由于他擅长吹口哨而得名吧。


口哨最重要用途是发出信号

《后汉书·西羌传论》里的“招引山豪,转相啸聚,揭木为兵,负柴为械”的“啸”字,就是这个意思。《水浒传》的第十八回,郓城知县派朱仝和雷横去晁家庄捉人,朱仝与雷横约定,“等候唿哨响为号,你等向前门只顾打入来,见一个捉一个,见两个捉一双!”“到得江边,张顺略哨一声,只见江上渔船都撑拢来到岸边。”(《水浒传》三十七回)“说着上了马,打声唿哨,一群人马先回山去了。”(《儿女英雄传》十一回)这里的“哨”和“唿哨”都是吹口哨的意思。不过,在古代,吹口哨更多的是用“啸”来表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啸,吹声也。”《辞海·词语分册》进一步说明它是指“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首页